这年头,喜欢叫人借钱的应用软件是越来越多了。最近我惊讶地发现,连手机上的天气预报APP,都上线了毫不相关的快速借款功能。
其实,这也不是啥新鲜事儿了。据统计,现在有70%的主流APP都上线了借贷或者其他金融服务,出行、电商、娱乐领域都难以“幸免”。
(图源:极光大数据)
还有人统计了国内主流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基本上国内叫得出名字的巨头都榜上有名。
(图源:深燃)
我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内互联网大厂或多或少都有一颗靠放贷变现的心。
但反过来想想,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种局面?难道是因为借钱消费已经成了全民刚需?
01
说起借贷,咱们从头再来掰扯掰扯。借贷这件事,在现在的大多数场景下,其实是让人提前消费。
尽管信贷发达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个人消费需求水涨船高的积极一面,但崩盘往往也是从过度消费开始的,美国、日本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和美国人“全民借贷”脱不了干系。
次贷危机,全名叫“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而次级抵押贷款,就是指金融机构向那些信用等级不高、还款能力较差的借款人发放的一种贷款。(在美国,与信用等级高的借款人相对应的是优惠级抵押贷款)
在美国楼市繁荣的2000年-2006年,美国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赚快钱,降低了贷款门槛,诱导很多信用差、还款能力不佳的人借钱买房。
最后,因为这些借款人还不上房贷,引发了金融链条上一系列机构的崩塌,进而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进一步了解次贷危机,请见以下视频:《10分钟了解美国次贷危机》)
这场次贷危机不但使美国经济倒退了很多年,还影响到了中国乃至全世界。
而在今天,各大互联网巨头以花里胡哨的产品包装鼓励大家借钱消费的趋势,就有点“全民借贷”那味了。
02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会不约而同地走上放贷这条路?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它们的变现手段用得差不多了。
游戏,因为“氪金”一族太多,很容易变现;
影音娱乐,在娱乐至死的年代,也很容易变现;
出行行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也算是开始能变现了。
所有这些容易变现的东西,本质上都有一个特点——“顺人性”。游戏就是典型的“顺人性”,它有点像我们过去说的“软性毒品”,追求即时的快乐。
那还有什么是“顺人性”的?当然就是让我们大手大脚地提前消费、寅吃卯粮的消费主义。
试问,如果一个互联网公司今天准备经营金融业务,你觉得它是让你把钱存起来交给它投资容易呢,还是它直接把钱借给你消费容易呢?
站在用户的角度想,“要我去投资? 那我可要好好掂量一下。”
可互联网时代是讲究快速成交的,为了快速收割一波,它当然更希望你找它借钱消费。
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而言,发展借贷业务的资金成本非常低,但背后的利润那可是暴利,至少账面上是非常可观的。
要知道,网贷普遍属于信用贷款,虽然利息比消费贷稍低,但一旦发生逾期,其利息远高于银行的有抵押贷款。
你找网贷平台借钱,每年要还的利息可能高达百分之十几,但它的融资成本可能只需要2~3%的利息。
更何况,这些互联网巨头相比传统借贷机构,还有一个特殊优势:能利用手上的大数据,大概分析出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和还款能力,再通过算法,在不同场景下将不同贷款产品推给潜在的客户。时间长了,不怕没人上钩。
所以,借贷业务自然成了变现利器了。
03
当然,我不是要一味否定提前消费、借贷消费。如果是符合自己收入预期和还款能力,并且有利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正常信贷消费,还是可取的。
但如果全民都对自身收入能力过度乐观,毫无节制地寅吃卯粮,尤其是无节制地消费奢侈品,一旦出现什么风吹草动,势必有人无力还贷。
有了第一笔违约,就会陆续有更多违约。
一大批催收公司就会雨后春笋般涌现,把用户欠的正规贷款打包成不良资产,交由专人催收。紧接着就是层出不穷的恶性催收事件。
与此同时,还会催生另一批更加恶劣的贷款机构。这些不良贷款机构打着帮忙清偿债务的旗号贷款给个人,会把更多人拉进非法高利贷的深渊,甚至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这些事情,在西方社会已经反复出现过。
04
当然,今天我们要绑住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手脚,不让它们去诱惑人是很难的。
即便监管出手(事实上,过去监管机构从未停止出手),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管永远不可能比这些“创新公司”跑得快。
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己管理好消费欲望了。
至少,我觉得每个人都不该这么轻易地成为互联网巨头发展的又一变现手段,成为他们在获得高估值、高融资、高股价时候的炮灰。
可能很多年纪和我差不多的朋友会吐槽,自己都上有老下有小了,柴米油盐的日常开销那么多,教育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负担那么重,钱包都快被榨干了,哪还有什么提前消费的欲望?
但是,互联网是无孔不入的。你自己作为中年人是“清心寡欲”了,你的孩子可还面临着消费主义的渗透呢。
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理性消费的习惯,恐怕孩子还没走出校门就会被各种校园贷、裸条贷、美容贷收割,不但祸害自己,还会连累家庭。
毕竟,全民放贷、提前消费看似盛宴一场,但谁能保证自己或自家孩子不会是那盘菜呢?
作者简介:孙明展,候选北美精算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孙明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