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一条新闻和一张统计图后,的确被吓了一跳。该新闻说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国内几家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必须将公司金融产品的贷款利率还原成年化利率,不还原还真没觉得,以前都是日息或月息,千分之几的月息,万分之几的日息,看起不高,这一还原成年化利率后,立马就现了原形,真能吓人一跳。

如果该报道属实,哪这几家机构的利率也实在可怕,这个利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高利贷水平了。

这些贷款利率都快接近高利贷,互联网巨头们不应该变着法子挣快钱

这些年,国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包括一些实体企业纷纷进入小贷业务,并将其包装成互联网金融或者互联网科技金融,但是其底层运作仍然是小贷业务,甚至被包装上市。

以前知道这些公司贷款利息较高,觉得也能理解,毕竟很多找小贷公司借款的群体风险相对更高,贷款利率高点,也算合情合理,但是这张表上的利率不单单是高,而且高太多,目前银行个人金融贷款利率一般在6%-7%,部分优质客户的个人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低到4%左右,而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贷款利率至少在15%以上,几乎是银行利率的2-3倍,这么高的利率怎么也说不过去。

这就是这些年多大量企业包括实体企业都要去搞金融的原因之一,其实就是来钱快,来钱多,就这么回事。

看了一下上述产品背后的这些企业,可都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公司,行业的龙头,基本都是上市企业,自身实力强,营收大,不缺钱,即使差钱也可以在资本市场快速圈钱,这些钱用于企业自身经营和投入,产生的收入和利润拿一部分出来放贷,资金能够源源不断。另外资本金用完了,还能将这些放贷产品打包评级后在金融市场进行再融资,再贷款,越滚越大,收益也越来越大,但笔者认为风险也越来越大,杠杆系数太高,最后可能是其自身都无法承担的。

可以想象借这么高利率贷款的人,要不就是对金融不懂的人,被骗;要不就是用钱很急的人,有点饥不择食;要不就是在银行贷不到款的人,银行门槛更高,总之这些人群多少都有点问题,要不没抵押物,没资产,要不个人征信存在问题,收入不能支撑贷款需求,之前负债过大等等。

这些贷款利率都快接近高利贷,互联网巨头们不应该变着法子挣快钱

不然为什么不选择银行贷款呢?银行贷款利率还不到其三分之一,这类人群收入较低,风险承担能力也较弱,还款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违约,出现贷款逾期。这类人群收入本来就较低,要承担这么高的利息,时间一长不出问题才怪,出了问题后,他们又去其他网贷平台贷款,以贷还贷,最终让贷款人深陷债务泥潭不能自拔,也让借款人的贷款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结局对小贷公司不利,对贷款人更不利,最终是双输的局面。

2021年以来,已有多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了增资。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包括360小贷在内,业内已有10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亿元,背后涉及到蚂蚁、腾讯、美团、苏宁、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蚂蚁集团旗下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2018年便增资至80亿元,随后进一步增资至120亿元,也是业内注册资本最高的小贷公司。另有多家机构在2021年完成了增资事项。

2021年4月,腾讯旗下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25亿元增资至50亿元;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6月由30亿元增资至50亿元;美团旗下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在2021年8月由30.58亿元增至50亿元……

这些巨头们的小贷公司纷纷增资,除了满足监管机构新的资本金要求外(跨省经营资本金要达到50亿人民币),说明大家都非常看好这块市场,因为受益大,利润比传统行业高得多,还来得快。

其实这些头部企业本该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做更大的投入,毕竟它们的能量与实力摆在哪里,它们是这个时代的受益人,是中国巨大市场的受益人,更应该多的回报社会,而不是变着法去挣快钱,去挣更多的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钱,尤其还是针对那些弱势群体。如果大家都去搞金融,都不去做实业,请问几十年后,我们中国该如何立足,如何解决就业,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如何去与世界其他强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