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央行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为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基调。央行提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多措并举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市场普遍预期,2023年银行存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调,让利实体经济发展。

多家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释放了什么信号?

同期,多家中小银行对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进行下调。这是继去年9月份以后,第二波银行密集下调银行利率。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受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结合市场环境,调整自身负债成本,以进一步优化银行自身的负债结构。

多家银行密集下调存款利率

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日前,乌鲁木齐银行宣布将对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进行调整。其中,个人存款方面,活期存款利率由0.3%调整为0.25%;一天、七天通知存款利率由1.04%、1.755%调整为1%、1.65%;定期整存整取二年、三年、五年利率由2.73%、3.5%、3.85%调整为2.7%、3.35%、3.7%。

此外,新疆银行也宣布对部分期限的存款利率进行下调。其中,人民币个人存款定期整存整取五年挂牌利率由3.85%调整为3.7%。五大连池农商银行也自2023年1月1日对定期存款利率进行调整,三个月至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利率较此前下调5至25个基点。

这是继今年9月后,多家银行又一波密集的存款利率下调。相较于上一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目前,大中型银行的存款利率未出现明显变化,农业银行一位客户经理表示,目前该行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和大额存单利率较低,且额度较低,需要提前预约。

居民存款热情仍较高

关于银行存款利率连续下降,有市场分析师表示,受近些年疫情防控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仍存在,尤其是在居民存款热情较高的大背景下,降低高成本负债将成为重点工作,建议居民加大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配置力度。

相较于以往年底的“揽储大战”,今年各家商业银行整体上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存款储蓄政策,银行员工均在加大对理财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的推荐力度。

尽管如此,但根据央行12月12日发布的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3个百分点。

2023年,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仍存在。尤其是在上半年,国内本外币存款余额有望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市场投资信心有效激活前,居民存款热情很难发生较大的变化。

存款降息是大势所趋

自去年5月,央行发布2022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提出《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以来,国内存款利率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去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居民消费意愿偏弱,存款规模高居不下,银行不愁存款已成了普遍现象。

此外,央行多次调降LPR推动银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使得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这种情况下,多家银行为了控制负债端的成本,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以减轻自身负债端的压力也就顺理成章。

而受疫情防控和俄乌冲突的影响,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国内很多实体企业利润被挤压。为赋能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国家多次调整贷款利率,并引导金融机构减费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些举措无疑也让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负债成本意愿不断增强。

尤其是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央行极有可能再次降准降息。届时,银行存款利率或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调。对于投资者而言,要做好收益心理预期,妥善处理投资产品配置,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解决自身传承、子女教育等多元诉求。

转载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