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后人附会说,“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同样在说“信”,可见立信是成事之根基。

为什么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了风控应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越来越“碎片化”。“碎片化”体现出数据的维度越来越多,样式也越来越多。可能你在很多App、网站和购物平台等都会留下痕迹、行为和数据。此外,现在通过脸部识别、声纹识别等,你可能还留下了声音、图像。你留下各种各样行为是属于结构化的数据,当然还可能留下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其实便形成了你的整体“画像”。

  我们看到,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未来的冰箱、空调,甚至你进家门,开门、出门,所有的东西都跟“云端”打通,从而获取了行为数据。比如,你从冰箱拿了食物,吃进多少热量,洗澡调试的水温,称量体重,这些一一变成了你的行为数据。我们判断,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发展,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数据的维度会越来越多,数据的量也会急剧增长。

  益百利(Experian)、艾克菲(Equifax)和全联(Trans Union)三大征信局基本形成了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他们囊括了约七成美国人的信用数据和记录。但是,这些传统的征信机构,近几年来收购一些在互联网上从事信用、风险评估的创新型公司。比如,益百利在2013年花费数亿美元收购41st Parameter。后者专门在互联网上帮企业评估行为风险。这宗收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益百利向线上拓展征信范围。举例来说,某人在线下借钱还钱,信用表现很好,但是,这个人在线上可能是一个行为不好的人,比如他在线上可能会去从事黄赌毒,利用一些专业的工具盗取他人账号,获取不法收益。特别是类似比特币的出现,对于现金的追踪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与过去我的资金从A银行转到B银行,账务转移随时可查,截然不同。

  因此,传统征信机构越来越意识到,线下数据与线上数据结合,才能对个人做出更好、更精准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同盾科技定位在线上,帮助一些机构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对中国互联网诚信体系形成有效的补充,同时对诚信建设起到辅助的作用。

  在美国有在线评估风险的创业型公司,他们与电商、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至少要承诺这几件事情。

  其一,在线评估风险公司对数据保护的安全等级要高级别。作为一家“云服务”公司,当客户的数据进到“云端”之后,一定要有严格的流程做好保护工作,其安全等级要做得非常高,至少“云端”的安全等级不能比客户低。其二,在线评估风险公司掌握的数据要善加利用和合理利用。这些数据来自电商、金融机构B端,不能从事与其竞争性的业务,做了“裁判员”帮助别人做评估,自己不能又当“运动员”,跳进去做应用。当然,这也是同盾科技秉持的理念,我们坚持做第三方“裁判员”,不会去取得牌照涉及消费金融业务、银行业务和电商业务。

  数据不能共享便没有价值,当然,这里说的数据是“脱敏化”的分析数据。首先,只有数据共享,社会效率才能变得更高,数据真正的价值在于连接和打通。为什么说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最有价值,美国征信局的数据最有价值,因为他们能够跨机构。比如,你只要在A金融机构有逾期记录,除A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都会知道。每个国家提倡的大数据、云计算战略,其实最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对称之后,整个社会的效率才能变得更高。

  其次,数据共享之后,成本才能变得更低。以推动普惠金融为例,其最大的难点在于两点,一是前面提到的效率低下,另一个就是成本高昂。比如,当金融机构到农村去,给村民放贷的时候,并不掌握他的信用状况,金融机构就得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走村串户,做实地调研。为了放贷几万元,收取了几百块钱的利润,连人力成本都难以覆盖,对于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说,从体系和制度将成本降到一定的程度,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开展普惠金融。

  银行非常看重风险防范,所以,如果他要做线上贷款,对于风控一定要有一个预期。从本质来看,做金融并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某种程度是在经营风险,也是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取得的收益要大于风险损失。因此,银行对于欺诈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的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一些放贷机构,信用卡中心,或者消费金融机构,会用汇数据去做风控,汇数据风控系统将其工具、技术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糅合”进去,做到放贷机构的外脑,能大大帮助提升放贷机构的风险识别、及防范能力。